近年来,青岛胶州市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通过成立管区“邻里艺术团”开展“串门式”村村巡演的方式,培养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能力,实现“节目群众编、节目群众演、节目群众看”的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摸清百姓需求 百姓舞台接“地气儿”
近年来,随着胶州市文化惠民村村行、文艺活动周周演等“文化下乡”活动逐渐成为常态,群众的审美喜好与文化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胶州市不断畅通群众诉求反馈机制,开展“走基层、访万家、听民声”文化惠民调研活动,并开通文化惠民热线,准确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先后征集群众文化意见建议2200余条。发现众多群众在欣赏文化表演之余,更加希望能够登台表演、展示自我。按需搭建舞台。为充分激发群众文化活力,以管区为单位打造“邻里艺术团”,做到“节目群众出,节目群众演,节目群众看”,打造老百姓自己的演出团队,为群众搭建更加便利的“舞台”。在推进过程中采用“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推开”的方法,在不断探索改进的基础上,结合各镇办实际情况,在全市推开。目前,全市12个镇办107个管区共组建“邻里艺术团”100个,各“邻里艺术团”采取“串门”巡回演出(各艺术团不同管区间巡回演出)的形式表演,预计到年底全市每个村庄至少将观看5场不同的演出。
发挥志愿者作用 才艺培养聚“人气儿”
为解决普通群众缺乏才艺、艺术水平不等的问题,胶州市从市文化馆、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抽调文艺骨干14名,并组织全市30多名文化志愿者成立12支“邻里艺术团”文化志愿者队伍,为每个管区设立1名艺术指导员,负责管区辖区内各村庄的文艺人才培养及文艺节目的打造。并根据文艺专长,举办歌曲、舞蹈、曲艺、戏剧、主持等专项培训班20余次,重点培养文艺人才自编自创能力。挖掘基层文化才艺潜力。注重镇级文艺人才挖掘和培养,在部分镇办成立群众艺术创作中心,积极对接市级艺术指导员,对辖区内村庄文艺人才进行广泛摸底,建立台账、加大培训。在市镇两级的精心培育下,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70多个农村自己的文化演出队伍,通过“种”文化的形式,搅活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这一池春水。精心打造节目库。在专项培训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艺术指导员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基层文艺人才量身打造精品节目,目前,全市共打造了600多个精品节目,充足的节目资源为每个管区打造一台成型节目奠定坚实基础。
建宣传普及机制 健全保障有“底气儿”
通过前期张贴海报、印发明白纸等各种方式,胶州市积极发动群众特别是文艺爱好者、文艺带头人参与;设计“邻里艺术团”标志,并为每个艺术团制作团旗,提高群众知晓率;同时,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利用新兴媒体传播作用,将演出活动制成微视频,在相关微信公众号上传播,进一步扩大“邻里艺术团”的影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市镇两级均建立经费保障。市级设立专项扶持奖励资金200万元,12个镇办平均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演出设备租赁、服装道具的购置和更新等,并对艺术团演出交通、伙食等进行补贴,充足的资金保障了演出活动的正常运行。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出台《邻里艺术团日常管理办法》,由市文广新局负责对巡演活动进行整体监督检查和工作监控;各镇办负责监督好所辖“邻里艺术团”的监管,确保活动扎实推进。年底再结合全年活动开展情况评选一批星级艺术团,对所辖区域村庄平均演出场次较多演出效果好的镇办,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资金奖励。同时,鼓励群众进行精品创作,每年10月份组织开展艺术团“百团大赛”,评选优秀艺术团。而对于活动中涌现出的文艺骨干也将择优授予“优秀文化带头人”荣誉称号。(胶州市文明办)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四川首份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发布
下一篇:重庆:众创空间成“造梦工厂” 为创客提供“圆梦舞台”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