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早晨6点钟,航天科工三院304所职工常城准时起床。但这仍是他住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七医院的六天里,起得最晚的一次。往常,五点半就要进行常规抽血检验。而今天,常城将进入到骨髓捐献的最后一道环节——采集造血干细胞。
这一天对常城和他的受捐者而言,都将是意义深远的一天。
7点40分,常城在医生的陪伴下前往医院实验楼采集中心。从病房到采集室,距离不足300米,但常城走了十几分钟。住院五天以来,为了提升血液里造血干细胞的含量,常城每天要打两次动员针,这使得他全身酸痛不已,连走路都很困难。
终于到达采集中心,常城额头布满汗珠。但他顾不上擦,走进采集室,他的眼睛就被病床边上的血细胞分离机所吸引。从小没有住过院的常城,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见过这些设备。
1987年出生的常城,是航天三院304所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业部企业网服务组的一名技术人员,山东滨州人,2013年7月太原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那是2009年,我还在上大学时,一位相识的同学不幸逝于白血病,让我知道骨髓捐献是他们生命延续的希望。于是,当年就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采集了血液样本”,被问及捐献骨髓的原因,常城如是说。
今年3月,常城意外地接到了山东省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初次配型成功,并被询问是否愿意进行高分辨率配型。常城得知即使初配成功,非血缘关系的高配成功率也只有十万分之一,便按要求去医院采集完血样并寄往高分辨实验室。他并没把此事放在心上,随即投身于繁忙的工作,这件事也就淡忘了。
5月的一天,红十字会来电告知常城与患者高配型成功,并与他确认是否愿意进行捐献。十万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奇迹般地发生了!常城的第一反应是“有些懵”,既不敢相信、激动万分,又有些不知所措。红十字会人员的心理疏导、部门领导同事的亲切关怀与全力支持,消除了他的许多疑虑,志愿捐献的初心逐渐浮现,最终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为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随后进入捐献前按部就班的程序,5月下旬,体检报告显示身体健康,符合捐献条件。红十字会与患者医院、北京定点医院着手进入准备阶段,常城也开始注意饮食与作息,争取以最好的状态进入捐献过程。然而5月31日,情况突变,红十字会打来电话,受捐患者境况不佳,能否按时进行捐献、是否还有必要捐献,都需进一步观察,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另行安排。当时常城脑子一片空白:“心情有些失落,如果情况没有好转,这意味着将有老人会失去自己疼爱的女儿,将有丈夫会失去自己心爱的妻子,将有孩子会失去自己挚爱的母亲......我默默地祈求她能坚强地度过这一关,与我一起去迎接新的生命起点。”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一个漫长周末的等待,常城终于盼到了“患者情况稳定,按原计划进行捐献”的消息,生的希望被重新唤起,一个焦急等待的家庭也重新看到了幸福的曙光,而常城“救人一命”的念头也更加坚定了。
6月9日,经过五天外周血的动员,终于迎来了正式捐献的日子。身体一向健康的他“长这么大第一次住院,每天要打两针动员剂,抽一次血,自高配成功以来,身上已经有三十多个针眼儿了”。即使忍受着注射细胞动员剂带来的疼痛,常城还是非常乐观地进行了为时三个半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一直心情愉悦,与专程看望他的领导聊着天。采集结束后,他倍感轻松,并反复强调自己没事,在休息室等候观察时还主动给一位老年患者让座。
据介绍,常城的血液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成功分离采集出含有造血干细胞的234毫升悬液。采集好的造血干细胞将由骨髓库工作人员送到苏州大学附属医院,迅速移植到白血病患者体内,开始源源不断地制造健康血液。
作为全国第4964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常城的经历有偶然,也有必然。生活中常城是个热心肠的人,自上大学至今,他以每年一次的频率无偿献血,这些小的爱心终于汇聚成了救命之举。“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而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这是整个捐献过程中常城经常说的一句话。28岁的年轻小伙,平生第一次经历骨髓捐献,内心多少会有些波澜,因此,在正式捐献前,他还专文记录了自己面对捐献的心路历程,在文中结尾处他这样写道:“白血病,一种可怕的病魔,多少人的生命历程因此而止步;骨髓捐献,抗击病魔的利剑,受捐白血病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负起生命之重,从我做起。”为了素未谋面的患者,常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用自身质朴的行动,诠释了航天青年的担当和大爱。(文 李赢薪)
(责任编辑:罗婷)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