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老北图:八十年代的阅读记忆

发布日期:2016-04-22 11:46:44 来源: 作者: 点击:2137次 字号:增大 减小
  

81_调整大小

1

“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

北海、北京图书馆,两者不可分割,是那时京城的圣地,知识的最高殿堂、象征,宝塔顶,有多少学子曾在这里攀登?谁没来过北图?走府右街也好,走南长街也好,走鼓楼、景山后街也好,四面八方的人向这儿汇集,那时有多少人在向心的路上,以至未开门北图门前已排了长队。非正常的十年之后,书是最让人饥渴的东西,书荒是最大的荒,真是荒原。艾略特《荒原》影响为什么那么大?因为不用知道诗的内容,仅仅这两个字就是写照。

我的情况也有点特殊,1978年参加高考未能达到录取分数线,不久大办分校,300分以上的全部录取,幸运之神把我收进大学。但我上的大学没有操场、宿舍、礼堂、主楼、阶梯教室,图书馆、草坪,更没有水面或树林。没有实验室、报告厅,甚至于没有教授——靠教室内的闭路电视教学。只有一个四层楼、一个篮球场、一个食堂。学校原是一所中学,坐落在北京南城的南横街里的一个小胡同里,稍大点的车都开不进来,离法源寺与伊斯兰教协会的大绿包都很近。没有宿舍,每天我们像小学生一样上下学,那时这条胡同混合大中小三年级学生的上下学人流,也算当年的一个奇观。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却没有任何怨言,我们仍然觉得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而且既然是走读,既然每天穿过这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城市,我们不妨把整个北京城都看做我的大学,就如同高尔基的大学,而北京图书馆也就理所当然成为这所大学的图书馆。

每每走进北京图书馆,站在汉代瓦当屏风处,以及具有空间感的连接半地下书库与阅览室的木旋梯上,我都有一种深邃的大学感。窗外的北海比之未名湖甚至东湖如何?每每在北图感到一种巨大的安慰。特别是我立志于写作,作家不需要培养,无需教师,书与图书馆就是最好的老师。唯一遗憾的是这儿不是一个人、一所学校的图书馆,是所有人的图书馆,每天来看书的人太多了,平时还好,一到周日就得拿号。为了一个好的座位,比如必须靠窗的座位,早上五点多点就得起来,排在前边的有选择座位号的特权。

回想具体的借阅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有岁月的温度。通常拿着借书证先到主楼一层选书,这里有许多有小抽屉的柜子,抽屉里有许多卡片,每张卡片上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内容简介。有字母排序,一个字母是一类,抽屉是大类,字母是小类。很多时并不知看什么书,而是翻类,觉得是想看的书就记下编号,上到二楼借书的地方送上编号,传送带把书慢慢从书库传出,管理员将书送达手中。拿到书绕过二楼的天井,就可以到环境优雅的大阅览室尽情阅读。阅览室的长条桌上有绿色灯罩的台灯,天阴或光线暗时,打开台灯可以清楚地看书,即使天气好也有人愿开灯。

 

西配楼是另一个独立借阅区,这里的书刊不能借回家看,只能在阅览室看,闭馆送回。与主楼不同,这里设计简单,阅览室与借书处一体,选好书到柜台上交给管理员即可。进门处同样有许多卡片柜子,上面排列着许多卡片抽屉,抽屉上标明文学、艺术、历史、音乐类别,拉开抽屉里面依然是更细分的卡片,旁边有借阅单,选好书,填写好借阅单,交到柜台即可在座位上等书了。这里用学生证即可借阅,通常拿学生证换座位号,学生证押在阅览室前台,走的时候再用座位号换回。我经常来这里借阅,因为这里可以借到最新的杂志期刊。我从来没借过解放前的杂志期刊,我要呼吸的是当代,杂志期刊便是最当下的呼吸。特别正是思想解放时期,必须了解当代,呼吸当代。当代与名著,我在这里保持着交叉阅读,如果我不选择文学而是选择做学问,我会更多选择文津楼借阅,那儿不仅环境好而且是中国古典文献宝藏。在那儿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是真正的做学问之地。我相信那里做出的学问是大师级的学问,哪怕没有师承。但我要的是原创,是从古至今的原创,包括国外的原创。我需要将曾经禁锢的一切窗子打开,那时流行着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的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贝多芬是冲击那个时代最强的人之一。我就不一一列举在这儿读到的书了,你可以想象北京图书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分享到: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中外合拍片:“借船出海”行不行?

下一篇:中国最大数字币网络交易平台将上线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