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塑造北京“华夏之都”形象

发布日期:2017-06-19 21:20:31 来源: 作者: 点击:645次 字号:增大 减小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潘玥斐)6月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城市文化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南京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与会学者表示,国家文化中心应该发挥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引导力和文化竞争力。它们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同时又能对人类多元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力,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一定的引领作用。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大平认为,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必须首先弄清楚初衷是什么,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关注一些前提性问题,如文化发展的特点、中华文化特色、文化建设工程效果评估,以及今天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给文化建设提出的新问题和提供的新的可能性等。

  每个国家的文化中心都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著名文化中心的发展都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庆利引入“文化离散”概念,对中国文化中心的多元变迁历程和北京角色定位进行剖析。他认为,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全方位激发和强化高质量、多层次的文化流动;二是超越中心与边缘的纠葛,打造一种全球化和全球(文化)流动视野中的全球城市体系观念;三是深刻检讨并探讨如何凝聚海内外文化共识,将北京这座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都市,塑造成为一个全球华人心中的“华夏之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首都、世界现代化大都市与中华儿女乃至全球华人“精神故乡”这三种角色的融汇合一。

分享到: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全国已有28.8万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下一篇:“三个文化带”:北京历史文化的精髓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