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中国道路与“一带一路”

发布日期:2017-06-21 23:00:26 来源: 作者: 点击:806次 字号:增大 减小
  

   中国道路孕育“一带一路”。中国道路坚持和平发展,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就彰显出全球化时代中国道路的基本价值取向与追求。正是着眼于人类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时代特征与合作共赢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视野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更宽广的舞台。

  “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沃土,传承了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丝绸之路精神,顺应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适应了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它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倡导的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共同发展理念,寄托着人类对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期望。它是坚持和平发展的价值理念,主张通过争取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的中国道路的必然结果与客观要求。“一带一路”是蕴含着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繁荣、创新、开放、文明之路的愿景,它以中国理念、中国创意开创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内涵,使之更加包容持续、公正合理。“一带一路”倡议是内蕴于中国道路并在全球化时代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创造性世纪工程构想。

  “一带一路”拓展了中国道路。国际层面上,“一带一路”创造性地解决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国际体系的战略互动问题。它从全球视野、世界的广泛联系中谋划和定位中国的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公共产品,提升了中国的全球治理能力,彰显出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与普遍价值。“一带一路”倡议确定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五大国际方向,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相关,“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它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主张中国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追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因而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使各国人民在搭乘中国的顺风快车中分享利益,使中国在与沿线各国利益融合、彼此互动中关系更加健康,增进了不同国家间的理解和宽容,有助于化解矛盾、消除隔阂、扩大共识,促进民心相通,汇聚众智、凝聚合力,实现协同联动,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引领世界迈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合作共赢之路。不仅如此,“一带一路”还使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纪工程的公共产品形式传播出去,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植入各国人民心中,赢得了世界的理解、尊重和认同,使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中国道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带一路”升华了中国道路。国内层面上,“一带一路”倡议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手笔与魄力谋求高质量的发展。它把中国的改革发展置于顺应地区和全球经济合作的潮流中去谋划,提倡与沿线各国共谋发展,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关系更加紧密的开放型经济合作网络与利益融合、增长联动、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开拓了更大的世界市场,优化了发展的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开放程度,并通过开放倒逼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发展内涵和质量,这对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拓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可以促进人员和货物流通,还能催生新的市场,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创造出新的社会需求,开辟中国发展的广阔空间,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生长点。

  “一带一路”涵盖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经贸合作、能源资源、绿色农业、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文化教育、工业园区、反腐败、海上合作等广泛领域合作,它会促进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国家间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环境、教育等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化,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与互鉴,增信释疑,消除误解,凝聚共识,砥砺和锤炼我国的国际合作能力与水平,提升我国的开放化程度,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从投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第一个全面系统性海外投资与发展倡议,它通过扩大需求,拉动就业、激发内在活力,并促进提供有效供给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助推社会发展,“一带一路”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战略举措,它开辟了中国发展的全新境界,升华了中国道路内涵,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求是网   作者:李永胜

分享到: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陈水胜: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五新”

下一篇:张翼: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