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怀柔北宅村:以爱国主义教育传递社会正能量

发布日期:2014-06-30 18:32:52 来源: 作者: 点击:1449次 字号:增大 减小
  

  本网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作,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北宅村是有600户、1800口人,总面积8.7平方公里的村庄,位于北京市怀柔城区西侧,怀柔水库上游浅山区。北宅以前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近十多年来,北宅村在“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精神文明奖章”获得者,连续三届怀柔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桥梓镇党委委员、村党支部书记谢长明的带领下,先后获得了“首都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民主与法治示范村”、“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五星级党支部”、“北京市创新型科普社区”等众多荣誉。多年来,北宅村不仅探索出了一条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首度农村建设新模式,而且在工作中善于不断创新。近日,怀柔区最大的自筹资金建立起的村级烈士陵园在北宅落成,宣告了北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始投入使用,这为北宅未来的和谐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北宅人不忘革命先烈,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思想的生动体现。
  一处净化人心灵的圣地
  为了更好地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革命战争时期的光荣传统,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先烈,经北京市怀柔区民政局批准,2013年开春后,北宅村村委会在北宅村龙泉山脚下,开始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为后人学习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发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革命传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北宅村领导集体有力地推动下,经过北宅全体村民的积极努力,历史不到百日,北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七一前夕竣工,并开始接待前来参观、祭扫的人们。
  7月初的一天,雨后初晴,接着来北宅采访的机会,记者也参观了新落成的北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驱车从北寨村委会一直向西,过环岛大约直行两公里,便看到路边有指示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泉山”。从这里,沿着新修的一条平整的柏油路再向北走不到两公里,便来到北宅的龙泉山脚下。车停在宽阔的停车场,环顾四周,只见美丽的龙泉山上松柏森然,许多叫不出名的乔木、灌木让四周的山坡披满了绿色,而漫山遍野的几十年、上百年树龄的栗树则挂满了果实,处处显得生机盎然。
  在龙泉上脚下坐北朝南的一块高台上,便是北宅村新修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在烈士陵园的正中,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纪念碑,纪念碑上仿毛体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烫金大字,使整个烈士陵园显得庄严肃穆。拾阶而上,来到烈士陵园的中心,四周汉白玉栏杆在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显得一尘不染,而十三位烈士的英灵便整齐地安放在烈士纪念碑的身后。
  看烈士墓碑上的文字介绍,他们牺牲时,大多是十八九二十出头的年纪,人们可以想象出,他们当年俊朗帅气的面容和带有阳光的微笑。那一个个昂扬着青春的生命,一颗活力烂漫的心,而今,都安息在这神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陵园里,有成行挺拔的青松翠柏,像是烈士们永远年轻的生命。松涛,是他们生生不息的声音,纪念碑,是他们听力的身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葬的这十三位北宅籍烈士,很多都是衣冠冢。但在这美丽的龙泉山下,正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英雄们最终得以魂归故里。因为烈士们的英灵长眠在这里,所以这片土地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同样是幸运的,再也没有枪林弹雨,在和平的年代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但我们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民换来的。他们,不应该被忘记,更不会被忘记,值得我们永远思念与缅怀。
  在爱国主义基地里漫步,我们不禁浮想联翩。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聚集金钱、贪图享乐吗?难道只是为了名利吗?人活着还得有更美好的追求!烈士们用无声的语言提醒着我们,活着,一定要有理想和信念。
刘少奇同志对此曾有一段名言说得好:“每一个活着的人,请多到烈士陵园走走吧……比比他们,我们前进的道路上的困难算得了什么,我们还有什么私心杂念不可抛弃吗?!”
  一座输出正能量的课堂
  北宅烈士陵园是怀柔区最大的一个完全由村里投资兴建的烈士陵园,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北宅村民踊跃捐款,捐额达160多万元。在北宅投资的一些企业和区属单位也纷纷献出了爱心,从几千、几万,到最多的一位企业家捐款达100万元。正因为人们积极支持、共襄盛举,使北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短短的3个多月内便建成使用。
对于北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北宅村党支部书记谢长明的认识可谓“深远”:北宅村之所以投资三四百万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为了弘扬正气,(让后人)知道红色江山是怎么打下来的。谢书记说,“再不建陵园保护,有些烈士墓可能就找不到了,有些烈士的名字,后人就更记不得了”。
  北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不仅是北宅村党支部、村委员会创新工作思路的体现,也是北宅村在物质文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特别是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生动地反映出北宅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
  捐款的村民,上至八九十岁的老党员,下至刚刚入学的儿童。北宅社区服务站的沈小玉说,“烈士流血打下的江山,我们不能忘本。没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我还不知道我们北宅有这么多烈士……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民都很支持,我也捐了款。”另一位村民谢微说:“对教育来说这是好事,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对过去那段历史不了解。我们上学的时候还有清明给烈士扫墓的活动,现在村里建起了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后肯定会有许多孩子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恢复过去的好传统。”
  其实以后不仅仅是学生回来这里接受传统教育,作为周围十里八乡的最大的一处烈士陵园,北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后还将吸引很多机关、单位的员工来这里缅怀先烈。而北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后举行的第一场纪念活动,便是在2013年七一前夕,北宅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在烈士纪念碑前举行了庄严而又隆重的悼念仪式。
  记者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采访时,遇到了几位前来北宅旅游的大学生,他们得知北宅建起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意前来参观。他们朴素的话语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我们得到了一次信仰和精神上的洗礼,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促北宅和谐发展
  古语说的好:“仓禀实而知礼节”,随着北宅物质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北宅村谢长明很早就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是北宅的“精、气、神”,其中,爱国主义精神又占有重要的地位。18年来,北宅从“抓整顿、保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到“建设北宅生态旅游专业村”,再到“上管老、下管小、中间管就业”,进而到“文化、科技兴北宅”,如今又按照十八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在这18年的光辉历程中,“爱国、爱党、爱人民”始终称为指引北宅发展的主旋律,而依靠当的好政策富裕起来的北宅村民身上,爱国主义情怀也渐渐成为他们一种浓郁的气质。
  如今在北宅文化站,村民们将身边的好人好事,村庄的变化都编写成快板、小品、三句半、大鼓书、诗歌等形式自己登台演出,通过文艺的形式向村民和游客宣传“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发展理念。每逢“三八节”、“七一”、“重阳节”等节日都会有演出活动,特别是每月的28日,必是雷打不动的村民演出活动日。
  2013年6月28日,恰逢七一前夕,又是村民演出活动日。在演出现场,负责管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村民魏永和用快板说出了北宅村民的心声:“北宅村修剪的烈士墓,是为了教育后人缅怀革命的英雄……支部书记亲自抓,陵园上下搞绿化,柏油路、宽又平,汉白玉的栏杆亮晶晶,(烈士陵园)是游客必看的好风景……北宅支部真英明,让烈士像松柏万年青!”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楠)

上一篇: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赵鹏--80后检察官架起与民沟通“微”桥梁

下一篇:加拿大籍慈善家向北京市红十字会捐赠物资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